政務新媒體運營中的12條規矩84
作者:政務新媒體來源:安慶市民網絡有限公司 不能間斷式發布,也不能突擊集中發布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一天發兩天不發,發布形不成系統,無法保持網民對政務新媒體的持續關注,體現出政務新媒體團隊的工作缺乏延續性和規范性。 對于政務微博來說,如果在某一時段,連續發布多條微博,給網民帶來的就是“刷屏”的感覺,帶來的不是增加粉絲,而是出現“掉粉”情況,這種操作就根本沒有考慮受眾的感受,只是在為了完成任務而發布。通常高頻次發布微博一般會在三種情況下出現,一是進行微博直播或微博訪談,二是有意的分散網友對其他微博的注意力,三是為了集中完成某項話題發布任務。但無論哪種情況,高頻次發布都是一種“異?!辈僮?,還是謹慎使用的好。 對于政務微信來說,發布的規律體現在發布時間段和內容組成上,建議政務微信的發布時段相對固定,以培養網民的收看習慣,而特定情況下在非常規時段的發布,則是體現了內容的特殊性。在組成上,是單一條,還是一次發布三四條的組合,也有學問,一般來說,同一組內容中,閱讀量是從高到低的,也就是說如果是原創的有價值的內容,還是要放在**條比較適宜。 政務新媒體**的優勢就是互動性,不互動的政務新媒體是沒有活力的。一次網友留言沒有理睬,二次網友提問沒有回答,網友就會逐漸失去耐心。其實交流就像現實里和朋友聊天一樣,人和人只要是心平氣和的溝通,既使最終誰也無法說服對方,對不會抱怨對方態度不好?;貜途W友評論是一項日常工作,是很考驗政務新媒體團隊責任心和專業度的。 關閉評論就等于一邊說著要公開透明,一邊把大門和窗戶都關上,不讓人進來。關閉評論就等于把解釋權拱手相讓,而且即使你關閉了評論,網民無非是到其他的相關微博下繼續發言。 對待網友評論,特別是批評意見,要從兩個方面考慮,一種是網友的情緒化表示,網友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好惡和評價,只要公布的結果和網友的預期不一樣就會有意見,但這只是一種集體的情緒表態,要給這種情況一個釋放的出口。一般這種集體的情緒表達會持續一段時間,政務微博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局面,不管發什么樣的微博,做什么樣的表態都是網友的一片罵聲,或者是持續對某一事件的追問。這個時候,政務微博也要采取應對工作,不能坐等風頭過去,或是期待網上出現新的熱點事件。還有一種批評是有非常明確的事件指向的,這個時候就要啟動事件的處置機制。 必須明確一點,政務新媒體上的輿論應對是事件整體解決的一個組成部分,關鍵還在于現實中這一事件是否處理的妥當。如果現實中,一個事件懸而未決,而單純希望通過政務新媒體的發布和互動來讓網友滿意是片面的。任何突發事件,負面輿情,及時開展事件本身的處理工作都是**位的,輿論引導和網絡情緒引導都是配合開展,不可本末倒置。 賣萌是一種形式,目的是吸引網友的視線,賣萌一定要和內容緊密結合。就像菜館上菜,形和色可以創意多變,但是味道才是吸引食客的根本。政務新媒體畢竟不是營銷號,還是要踏實地在內容上,在講故事的方式上,在服務的細節上下功夫,不要過分強調形式上的奇異。 政務新媒體需要不時推出亮點,保持新鮮感,體現團隊的創意思維,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,不搞怪、不低俗、不過分模仿,要及時總結網友喜歡的方式,但不能一味迎合。 政務新媒體要有個性,但不要突出個人色彩。 政務新媒體代表的是一個機構,團隊成員的身份應該是隱而不現,如果確實認為個人的溝通效果好,完全可以同時開設個人認證新媒體,作為政務新媒體的一個補充,換一個角度多說話。 在政務新媒體中,團隊成員只是一個機構代言人,不要越權成為網絡發言人。當然,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,允許團隊成員有自己的情緒和表達,但一定要和政務新媒體的價值觀相一致。政務新媒體團隊可以公開身份,實際在上媒體的采訪和網友的交流活動中,一個實實在在的團隊都會讓網友覺得更親切,更容易溝通。在政務新媒體里,也可以有一個虛構的博主身份,比如@北京發布自稱的“小布”,比如通常情況下的“我”,那也是代表新媒體團隊的,一般不提倡“個人認為,個人觀點,小編覺得”等用法出現在政務新媒體里。 政務新媒體還是要充分尋找自身的特定資源,只是在網上尋找別人家的事來講,專發別的地兒的熱鬧,雖然粉絲積累可能也挺好,但實際上起不到開設政務新媒體的初衷,政務新媒體不是媒體,一定要先把自己的事情講好用好,把自家的工作做到位,才能對本機構的形象樹立起到效果。政務新媒體要先說自己的事,而且原創的信息數量,要大于轉發或源自媒體網絡的其他消息的數量,這是一個原則。強調原創,也一定要保證質量,如果一組原創信息的轉發和評論量寥寥,要么是這件事和老百姓無關,要么就是沒能找好發布的角度和方式。 有的政務微博為了追求所謂的“原創率”,就很少甚至沒有轉發,這也是不符合微博開放環境的。政務新媒體也是一個小社會,轉發也是一種交流的方式,通過轉發可以充分借助網絡上的已有資源,可以通過轉發什么樣的內容,看出來的政務新媒體團隊的品味和敏感意識。 從不轉發,會給人以“不問世間事,只聽自己音”的感覺。這里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有的政務微博雖然不用轉發的形式,但卻把其他微博的內容直接復制過來,有的政務微信則是不標注信息源頭,而把別人的內容變成自己的原創來發,這是對原創者的不尊重,一定要避免這么做。 有時候,我們會覺得別的新媒體配發了很好的原創圖片,拿過來借用,這只要不是商業用途是可以的,但請注意不要對原圖進行修改,特別是通過剪切把作者的水印去掉??梢圆捎玫姆椒ㄊ?,在發這條內容的時候,@下圖片作者,或者注明圖片的來源,這是對知識版權的尊重,也是對原作者的一種感謝。 這種現象在一些政務新媒體矩陣中經常出現,就是若干家政務新媒體都在同一時間發布相同的內容。一次兩次還好,但如果這種情況經常出現的話,網友會取消部分關注的,既然每家說的都差不多,那么只關注一個就好了。 政務新媒體矩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發布,打組合拳是很好的方式,但具體的操作上,一定要讓各個賬號用自己的方式講話,不能一篇稿子大家都來用,而應該是一個主題大家參與,利用各自的素材來豐富這一主題。 政務新媒體越開越多,雖然沒有彼此競爭的關系,但要想讓網友注意到,要吸引粉絲和訂閱用戶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件,一定要通過一條條內容的積累,一次次的交流回復,體現出這個政務新媒體的特點來。 政務新媒體自己的特色,一是體現在內容的針對性上,傳遞更多有權威、有價值、有趣味、有知識性的內容;二是體現在網絡化的交流方式上,能夠主動的回應社會關注和網民需求;三是在網絡服務上有突出之處。 開辦政務新媒體有點像在餐飲街上開餐館,要想打出自己的招牌,就要有自己的**美味,形成自己的特定風格。像@平安北京自己總結的,“京味、警味、人情味”就是一個很直觀的定位。 報喜不報憂是一種常見的心態,但在挑剔的網民面前這么做肯定不討好。 政務新媒體肯定愿意多說自己出彩的事,這沒問題,但老說千里走單騎,也得講講關公走麥城。其實,一次坦城的道歉,一次自我批評,起到的正面推動效果要遠遠大于平時的成績宣傳。能夠說自己的問題,才能體現政務新媒體的公開透明,出現問題不可怕,怕的是遮蓋和隱瞞。如果本機構出現差錯,通過政務新媒體向公眾表態是一個很好的危機處理方式,但千萬不要避重就輕,給網民辯解的印象。 有些機構的業務確實很專業,但專業的事放在政務新媒體上,就得換種說法,能讓大多數網民看懂才好。不然很費勁的列了一組數據上去,網民又不是統計學的專家。其實這個轉換過程,正是政務新媒體團隊智慧的體現,每個工作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和改變,具體到吃穿住行,只要能說到這一點,這肯定是一條受歡迎的原創信息。越大的道理越要由潛入深,越大的話題越要具體到某一點上,推樹人物要從小事說起,宣傳文明要從日常行為舉止說起,就是這個道理。 遇到一些網友提出的刁鉆問題,政務新媒體團隊要盡快做出判斷。 這個網友為什么會提這個問題,這個答案可以從網友的個人自媒體上去看,看他平時發的都是什么樣的內容,關注的是什么樣的對象,他的粉絲又有什么特點,管理員就可以對網友的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。如果是記者采訪,那么還是應該通過現實的采訪接待途徑進行,畢竟那樣才能給記者提供更準備、細致的答復。如果對方是某方面的專家,那么在這個問題上,人家的理論水平遠比管理員要高,可以邀請對方來實際的交流研究的好。 這個問題能不能通過回復的方式說得很清楚。一般像政策解釋這種原則性的問題,不可能幾句話簡單涵蓋,微博交流不是一個適合的辦法。 如果涉及具體的工作和事件,管理員有沒有得到表態的授權,如果沒有就不能多說話??梢灾苯痈嬖V該網友,您說的這個情況,我可以去了解一下。了解是需要過程的。 既使管理員知道答案,但適不適合由管理員來說,很多工作都是有事權的,告訴對方哪個賬號更專業更適宜回答,引導去那里提問,也是一種幫助方式。 其實,政務新媒體上也要落實八項規定,介紹領導的動態還是放在機構網站上更適合。 而用政務新媒體來報道會議,也需要找好角度和方式,如果只是沒有具體內容的報道會議流程,要么網友不關注,要么還會被網友調侃一番,甚至從圖中找出“興趣點”。 - end - 上一篇政務新媒體運營解決方案
文章分類:
政務網站與新媒體運營
|